新华社

我手里有饭吃,心里没有一丝慌乱!
10月16日,庆祝第45个世界粮食日。今年的主题是“让我们一起推广多元化食品,共同创造美好未来”。
超过14亿人需要吃饭,这是我们最大的国家挑战。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“头等大事”来关心,强调“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重要位置”。
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业报告显示,全国秋粮丰收已超过60%。
目前,日本人均粮食库存量已达500公斤,超过国际公认的人均粮食安全线400公斤。中国已实现基本粮食自给和粮食分配绝对安全。中国对保障就业绝对有信心。
他们努力工作以确保谷物的生产。节约粮食、减少损失,深耕“看不见的粮田”。生产、储存、加工、消费…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工作贯穿整个谷物流通链。
坚定不移保证丰收。
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突破1.3万亿斤,去年首次达到1.4万亿斤的新水平。但多年的丰收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。自然灾害等负面影响继续威胁粮食生产。
2025年10月14日,吉林省香豆专业种植合作社在吉林省公主岭市演示水稻机械化收割(无人机照片)。图片提供:新华社记者张楠。
近期,黄淮地区阴雨天气持续,尤其是河南、山东两省。部分地方农田被淹,农户耕作困难机械设备运转不畅,影响秋收进度。
农耕时间不等人!河南省对收割机械进行改造升级,提高收割机械通过潮湿地区的能力,确保秋收。山东省打造全省“三秋”农业机械化生产服务图,动态更新发布粮食烘干服务点信息。各地区协同努力,多措并举,确保秋粮顺利实施,秋粮是全年粮食的“第一大党”。
大国的粮仓更加翠绿、更加新鲜。
准备这就是这个国家的方式。我国是强国、安定、强国的粮仓,我们正在为保“就业”迈出一步。
食物怕热,暴露在高温下更容易变质。周口市秋粮中央直储库某省,工作人员利用内循环控温技术“锁住粮食的新鲜度”。冬季利用北方冷空气进行通风和冷藏,是粮堆中积存冷空气的来源。夏季,冷源循环,使粮堆保持较低温度,减缓品质恶化。
当谷物收获和运输时,害虫很容易带来并吞噬它。安徽省阜阳市的中央粮食仓储设施阜阳直营库,采用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技术,将二氧化碳注入储粮库内,在粮食周围形成“气泡屋”,营造低氧环境,抑制微生物增殖,预防病虫害,实现有机食品的保存。
10月14日,北大黄集团黑龙江共青农场有限公司粮食交易中心,叉车正在清洗粮食,准备烘干。。 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发(李昂供图)
国家层面,因地制宜更多应用绿色储粮技术,减少了储粮体积损失,改善了粮食品质,让老百姓的碗里吃上了更新鲜、更优质的中国豆。
减少“舌尖残留”正逐渐成为“食品新趋势”。
世界粮食日周也是我国粮食安全公关周。今年公关周的主题是“节约粮食,人人有责”。
珍惜碗里的粮食,减少浪费,是对亿万农民辛勤劳动的致敬,也是我们对“中国碗”最直接的保护。
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家老字号餐厅“吃馆”在晚餐时挤满了人。记者注意到,服务员在点餐前都会提醒顾客食物的份量,以免顾客因不吃而造成过多浪费。了解情况。点餐柜台旁边,以及餐桌牌和纸质菜单上都贴有禁止剩菜的告示。
2025年10月15日,浙江杭州老字号餐厅“知美馆”内醒目地张贴着“厉行节约,反对浪费”的标语。新华社记者 黄宗智 供图
晚上9时30分,云南省昆明市西部,位于山区1903商业广场的品牌蛋糕烘焙店,工作人员将剩下的蛋糕、甜品用塑料薄膜包好,放入密封盒中。 “所有当天没有售出的面包糕点,都会被送往专门的加工厂,在那里转化为鸡饲料,充分利用。”该负责人表示。
目前,“光盘行动”正在全国逐步普及,省钱买菜已成为越来越多人追随的“饮食新风尚”。
那个“进入”陆地、海洋的“碗”和天空。
我们需要海里的食物,山里的食物……“吃”不仅仅是吃食物。肉、蛋、奶、水果、蔬菜、鱼、蘑菇、竹笋等都是美味佳肴。构建多元化食品供应体系,帮助人们从“吃饱”走向“吃好”。
实践伟大的食物概念并不断突破你的食物界限。到2024年底,我国肉蛋奶等畜产品总产量达到1.75亿吨,比2020年增长18.8%。海产品总产量达到7358万吨,比2020年增长12.3%。食用菌年产量超过4000万吨……
在世界粮食日,我们保护食物!查,我们庆祝食物,我们热爱食物,我们保存食物,共同保护食物之光!